首页 > 最新动态 > WPBC2025储能专题圆桌对话——多维把脉未来发展新航向!
最新动态
WPBC2025储能专题圆桌对话——多维把脉未来发展新航向!
2025-11-2025




WPBC2025储能专题圆桌对话——多维把脉未来发展新航向!






11月13日上午,“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在宜宾华邑酒店召开。会议由工信部装备中心、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储能分会承办。

图片

圆桌对话环节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惠东主持,邀请到吉林东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海明,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温州钠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侴(chǒu)术雷,沈阳中变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西坤,河南创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玉锋,中关村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李斌,浙江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朱达,就新型储能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图片

惠东:近两年新型储能发展迅猛,呈现三大核心特征。一是装机规模爆发式增长,从2018年的100多万千瓦,至今7年间总装机跃升至1亿千瓦,翻了100倍。二是发展节奏超预期,远超 “十四五” 初期2025年3000万千瓦的预判;技术水平与经济性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单价从3元/Wh降至0.2元/Wh,循环寿命从3000次提升至万次以上,单机规模发展到如今百兆瓦时级及更大规模。三是发展分阶段推进,从早期应用与装备试探试错,到新能源高速发展下补充灵活性调节的政策配置阶段,再到探索真正应用模式的新阶段,背后受益于自身技术迭代与新型电力、能源系统的发展需求。同时行业也面临发展方向不明、规划运行不科学、产业存隐忧、市场盈利难等挑战,需分阶段明确发展定位。

主持人(惠东):接下来我们聚焦核心问题——我国新能源装机已居世界第一,未来五年如何从技术与市场层面保持领先。储能的快速发展,核心驱动力来自两大转型:一是发电系统转型,二是用电结构转型,包括用电新模式、新设备的涌现。

有一组直观数据:我国每年电力增长达5到6千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新增近一个雅砻江级电站的发电量,新增负荷则达1亿千瓦。而新能源的大规模投入,叠加电气化带来的新挑战——空调用电受天气影响、电动汽车用电呈现不确定性,都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阶段,电力系统亟需强化灵活调节能力与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这正是我们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后劲所在。现在的新能源装机水平已经当前世界第一,未来五年从技术和市场方面来讲都面临一个问题,咱们如何保持领先地位?

请谢海明、侴术雷和张西坤分别讲一下未来五年如何从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如何保持领先地位。

图片

谢海明: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丰富,涵盖锂电、钠电、纤碳等电化学储能,以及压缩空气、重力储能等物理储能,核心需满足高安全、长循环、高倍率、低成本四大需求。

当前锂电占据电化学储能90%以上市场份额,磷酸铁锂因兼具长循环、低成本优势脱颖而出,但有机电解液带来的热失控风险是关键短板。我们通过整合固态与液态电池技术,加入智能材料、优化膜与集流体设计,切断热失控传导通道,已实现针刺、挤压等场景下的高安全表现,相关产品已应用于中海油、东北铁塔等场景,且锂电低温性能已达标——零下40摄氏度可释放80%以上能量。

钠电同样具备优异低温性能,未来随着规模扩大,成本有望低于磷酸铁锂,若循环寿命能提升至1.5万-2万次,将占据重要市场份额。而像循环寿命达两三万次的碳酸锂电池,当前推广瓶颈仍在成本。

从市场来看,国家已从强制配储转向需求驱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多场景需求爆发,叠加AI终端能源需求增长,储能市场前景广阔。我国能源短缺背景下,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已快速发展,储能作为关键支撑,是实现能源强国战略的核心——未来十年电力需求将翻倍以上,储能增长空间巨大,我国甚至有望成为能源出口大国。

要保持世界领先,需业内精诚合作,同时推动政策规范与标准体系建设,让中国标准获得全球认可,助力风光储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新主力。

图片

侴术雷:我在澳洲深耕14年,21年回国后聚焦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技术路线与胡老师有所不同。我们早在17、18年就与宁德时代深度对接,相关路线后续也被其发布。

当前锂电主导储能装机,核心是磷酸铁锂产业链陷入亏损——两毛五的电芯价格缺乏可持续性,行业靠上市融资等方式补贴,属于不健康发展。这背后是供大于需的国际形势,企业扎堆抢市场、卷价格,虽短期拉低了储能端成本,但长期隐患突出。磷酸铁锂企业虽通过高压实技术提升容量赚取部分利润,但普通产品仍深陷低价竞争,不少厂家已面临倒闭。

更关键的是,锂资源紧缺且依赖进口,叠加铜等辅料成本上涨,地缘政治冲突还可能加剧供应链风险。若储能要迈向万亿、十万亿规模,必然要摆脱资源依赖的路线,市场最终会选择低成本、不受资源控制的技术。

钠电虽经历过热潮,且当前初创公司难以与具备融资优势的锂电上市公司比拼低价,但锂价波动是重要变量——若锂价回归中位,锂电低成本优势将不再稳固。从能源安全和电力市场稳定来看,储能不能依赖价格波动剧烈的资源路线,否则会导致电价失控,影响整体经济。

未来五年,要保持储能行业健康发展,需鼓励钠电、水系、液流等新型体系,让市场根据初始投入与运行成本自主选择,摆脱资源依赖与恶性价格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领先地位。

主持人(惠东):谢海明总还是觉得磷酸铁锂是六边形战士,侴术雷教授认为要有新势力介入。张西坤总您怎么看?

图片

张西坤:要让新型储能产业在国际技术与商业上保持领先,需把握四大核心方向。

一、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我国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完整产业链及全面的电力应用场景,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充足的市场空间能驱动技术竞争与迭代,让具备应用场景优势的企业持续领跑。

二、坚持技术多元化路线。目前储能技术尚未尘埃落定,各类技术均有成熟度、成本或应用体系的提升空间。锂电虽因新能源汽车产业托举,在成本与产业链成熟度上占据优势,但过早定论或仅靠市场选择,可能错失液流、压缩空气等其他先进技术的发展机会,需保持多元路线齐头并进。

三、保障全产业链安全与发展。要避免光伏产业曾出现的短板问题,防范关键技术“卡脖子”风险。需覆盖从原材料、关键组部件、系统集成,到运营维护、回收利用的全链条,在技术与成本上实现全面领先,避免产业大起大落。

四、完善市场化价值转化机制。储能产业最终靠市场推动,但需先承认其调峰、辅助服务等核心价值,并将价值转化为合理价格。如同火电转型调峰后需匹配新价值对应的价格,储能也需通过容量电价、多元盈利模式等政策引导,让其功能价值体现在价格上,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惠东):总结一下核心观点,一是要丰富储能技术产业链,重视多元技术发展;二是政府需重新明确储能的价值定位。

当前储能领域呈现“一锂独大”格局,锂电占比达96%,但钠电、压缩空气等其他技术的从业者与技术积累已颇具规模,放在全球范围内占比也不低。而储能市场空间广阔,2027年目标1.8亿千瓦、2030年初步预测3亿千瓦的目标大概率会超额完成,巨大需求下需为不同场景匹配适配的储能方案。

这里的“场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电侧、海上风电、用户侧等不同应用场景;二是单一储能载体无法满足所有需求,未来储能电站可能走向混合模式或互补模式。

现在想请教后三位专家:储能行业已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储能如何实现互补?混合储能的发展面临哪些难点与局面,需要我们着力破解?

图片

杨玉锋:储能未来需求量将远超动力电池,且在能源转型与国家安全层面意义重大——俄乌战争本质是能源战,我国特高压大电网在战时面临风险,分布式独立电网搭配储能成为关键选择。

储能场景丰富,不同技术路线需精准适配。我们聚焦长时、大规模储能,主打“风光储+氢氨醇”模式,可实现10小时以上储能,利用风光多余电力制绿氢,为绿氨、绿醇提供廉价原料。

储能技术需突破“能源不可能三角”,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以低温性能为例,不能只关注放电表现,还需解决低温充电问题,避免额外加热带来的能耗浪费。

我们深耕水系碱性二次电池,包括铁镍、锌镍、镍氢电池,经过17年研发,安徽基地首台大型设备已进驻,两年内将释放3GWh产能,适配风光储氢氨醇、电动船舶、叉车等场景。

针对混合储能,我们提出“高功率+长时储能”组合方案——用高功率镍氢/铁镍电池满足调峰调频需求,搭配长时储能铁镍电池,可覆盖全场景储能需求,为电网提供稳定支撑。

期待行业保持包容开放、百花齐放的氛围,也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共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后代留下绿色能源基础。

图片

李斌:“能源”一词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美德与善良”,本义是持续的动力,其发展始终与科技进步同频,从蒸汽机、电池到量子技术,储能也已从新型电力系统延伸至国家新型能源系统层面。

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需三方协同发力:一是科研层面,科学家要保持创新“童心”,打破科研院所间的融合壁垒;二是产业层面,工信部、能源局与两大电网通过部级联席会议,搭建起科研与产业的沟通桥梁;三是场景层面,应通过考核机制推动央企向民营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比如国家电投、华能等央企体量庞大、场景复杂,亟需混合储能助力,且其在 AI 检修等领域的积累,也能与民企创新形成互补。

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与服务优势突出,唯有与科研院所、央企深度合作,再加上国家金融资本的支持,才能实现技术产业化落地。单一门类或短时储能难以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综合储能是关键路径,而未来可控核聚变技术,更有望打破这一铁律,为新型能源发展带来新可能。

图片

朱达:非常荣幸能与行业专家、同行交流学习。浙江星辰是聚焦钒液流的“AI+储能”综合提供商,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驱动下成长,近期部委密集出台136号文、新型储能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彰显国家对行业的高度重视,而庞大的市场空间也支撑着多元技术路线并存。

我们从钒液流供应商起步,紧跟市场趋势,拓展了储能电站开发业务,确立锂电、液流、混储并行的发展方向。多元技术路线并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方向,每个细分领域都能在对应场景发挥价值,关键要扎实做好研发,立足技术特长结合市场需求发力。

在混储实践上,我们已有成熟案例:去年新疆阿克苏2GWh锂液混储项目,锂电与液流各占50%、今年内蒙古3GWh锂液混储电站,均实现锂电短时快速响应、高密度的优势与钒液流长时、高安全、长生命周期的特点互补。此外,锂电+压缩空气、锂电+钠电等混储模式,也已在国内多个场景形成示范。

储能电站的建设只是第一步,后续更需做好运营,深度拥抱电力市场化交易。结合行业发展,有三点问题需重点关注:一是技术管理层面,不同技术路线特性不同,调峰调频、充放电调度需统一中后台与电池管理系统,这是全行业需共同优化的方向;二是安全体系建设,锂液混储中锂电存在热失控风险、钒液流可能出现电离泄漏,亟需完善综合安全管理体系;三是成本控制,混储要实现“1+1>2”,需各技术路线持续降本增效,这需要企业、协会、部委及地方政府共同发力培育。








2025推荐活动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25年活动计划

关于征集2025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团体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

关于继续开展2025年中国电池行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工作的通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