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IE2025 | 中国电科院贾学翠:攻克大型储能电站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2025-11-114


中国电科院贾学翠:攻克大型储能电站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10月10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电池工业博览会(IBIE 2025)暨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在深圳召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储能所高级工程师贾学翠带来 “大型电池储能电站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题分享。聚焦储能电站大型化、中长时化发展趋势,贾学翠详解行业痛点、核心技术突破及落地应用,为大型储能电站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背景:储能大型化催生控制技术新需求
贾学翠指出,我国新能源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截至 2025 年 3 月,风光累计装机量历史性超过火电,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作为关键支撑装备,新型储能呈现明显的大型化、中长时化特征:截至 2024 年底,百万级以上单站装机占比达 62%,2-4 小时储能时长占比超 71.2%,山东、青海、新疆等地已投运多座大型电站,内蒙等多地也在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大型储能电站的运行控制面临独特挑战:一是单位类型多元,可能涵盖低压升压并联、高压直挂等接入形式,跟网型与构网型模式共存,还可能出现多类型电池混合储能场景;二是电池状态差异显著,单体数量激增导致单体不一致、储能单位间 SOC/SOH 不一致、SOA 不一致等问题;三是健康状况不可逆,运行控制需动态适配这一变化。同时,储能电站需满足电网响应时间、控制精度等国标要求,兼顾对外电网支撑与对内电池、变流器协调管理,核心难点集中在 “兼顾电池差异的统一能量管理” 与 “多目标协调控制”。核心技术:多维度突破运行控制痛点
针对行业痛点,中国电科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组经持续攻关,形成多项关键技术成果:1. 动态虚拟分区协调控制技术
结合多智能体分区控制理念,根据电池实时荷电状态、健康状态、类型及储能控制模式进行动态分区,再通过协同优化实现差异化管理,有效应对多类型电池状态差异问题。2. 动态储能策略与多类型储能协调
针对同类电池状态不一致问题,构建动态储能策略,加快 SOC 一致性收敛,提升整体充放电能力;针对不同类型储能(能量效率、响应速度、循环寿命等特性差异),结合应用场景设定功能定位,根据健康状态优化充放电深度,适配跟网 / 构网模式、高低压接入等差异,实现多类型储能高效协同。3. 多目标协调控制体系
厘清电网调度系统、安稳系统与主动支撑功能的控制架构,明确不同目标优先级与信号触发条件,实现整站实时功率精准分配;针对海量数据管理需求,搭建 “站控层 - 边缘层 - 现地层” 三级二次监控系统架构,提升分布式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力;在设备层配备 EMS 和 PMS 系统,兼顾电网主动支撑与稳态灵活调节功能。4. 新能源与储能联合控制优化
考虑储能电池 SOC 时变与容量受限特性,在风储、光储联合控制中细分 SOC 区间,采用差异化控制策略,减少储能充放电次数与充放电量,避免过度调整,保障控制目标不变。此外,团队还开展了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完成一次调频、惯量控制策略的仿真验证,为技术落地奠定基础。应用落地与未来展望
目前,相关技术已在多个项目中应用:海西托格若格光伏配套储能项目中,作为共享储能实现高效运行;北京电网侧储能项目中,控制平台深度嵌入电力调度系统地调,有效发挥调峰与新能源消纳作用。展望未来,贾学翠提出三大研究方向:一是探索多层次协同技术,提升储能电站智能化运行水平;二是适配电力市场需求,面向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及两微细则考核,实现场景跃迁,提升新能源竞争力;三是开展大型储能电站集群运行控制研究,优化配电网地调端与省电调端的集群控制策略。作为 2006 年成立的专业机构,中国电科院储能所聚焦电池储能检测等技术服务,承担电力储能技术委员会 4 个组织秘书处工作,可为行业提供实验室建设、数据平台开发、电站调试并网检测等全链条服务。“运行控制技术是大型储能电站发挥价值的核心支撑。” 贾学翠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研发,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